第1622章 农业近代化(1 / 2)

欧皇崛起 太上老牛 2445 字 12天前

“真的假的?”马林有点不信。要是麦钐这么好,为啥前世他家九几年割麦的时候,没用这玩意呢?他小时候的记忆里,可没这玩意啊。

实际上,马林并不知道,这玩意一般是在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流行的。马林上辈子老家在江淮地区,古代以种水稻为主,自然没流行这种割麦神器。

但对于基本都种植麦子的欧洲而言,麦钐的意义实在太大了。这年头可没有拖拉机,麦钐能起到的作用,就相当于收割机了。而且,马林记得,19世纪的时候,美国发明家麦考密克发明的马拉收割机,效率也不过是普通人的三倍,还不如麦钐呢。

似乎孔泰也猜到了马林可能不信,所以,在信的末尾,孔泰提到,他不但让人带回去了麦钐的样品,而且,还带回去几个从中原荷兰招募来的贫穷农民,他们会当面给马林表演麦钐的使用方法。

孔泰强调——麦钐虽然高效,但一般人却不一定搞得定。因为,它很沉重,光是那1米长的钐刀就很有分量。所以,一般麦钐需要壮年男子来操纵,而且,很需要技巧。如果不懂如何操作,钐刀可能会割伤自己……

听说有人可以现场表演,马林兴致勃勃地去了埃姆登港,叫来了几个来自中原大荷兰的几名农夫,让他们表演了麦钐割麦。因为太过想要看到效果,马林甚至不惜浪费几亩快要成熟的黑麦地,来让几人表演麦钐收割。

表演的农民,先给马林作了介绍。他们使用的麦钐,又叫麦绰子,是由麦钐、麦绰和麦笼三部分组成,辅以木柄、滑框、拉绳等附件。所谓麦钐其实就是钐刀,俗称钐刀片儿,一个二尺多长的锋利薄溜的刀片,镶嵌在麦绰上,可以自由拆装。

而麦绰,也叫麦绰子,俗称鸡窝笼,上部为圆形,中间用细竹篾或者老藤编成网状花眼,状如簸箕但稍大些,高约三尺,起收揽麦秆的作用。下部宽约两尺,齐头,箕口处用薄木板镶头安装钐刀。钐刀有点像后世的手动剃须刀的刀片,非常锋利薄溜,利于快速收割。但同时,若是被刀片伤到,也是很吓人的……

箕口两端一端装木柄,一端系绳子。木柄大约1米长,绳子短一点。木柄尾部有横木,便于手握。绳子末端有环状物,便于手拉。麦绰的外侧要向内鼓起,便于挥刀割麦时将割下来的麦子聚拢在鸡窝笼内。

收割的时候,农夫右腿前弓,左腿微曲,右手握木柄,左手拉绳子。先将麦绰子通过木柄丢到前方一片麦子的后边,钐刀下落到麦丛根部。然后,农人双手猛地发力,将麦钐往后一拉。锋利的钐刀划过那一丛麦子根部,这片麦子就被连根斩断,并倒在了麦绰笼子里。然后,这笼子里的麦株,就被聚拢到一起,作为一捆,由跟上来的妇女或者孩子将其捆好,准备运回去脱粒……

……

因为全套麦钐比较沉重,一般妇女无法驾驭。就是力气小一点的男子,也有些难以升任。当然,那些干惯了农活的成年男子一般都没啥问题。只有那些贵族子弟或书生,才没有足够的力气操控麦钐。

但即使有足够的力气了,也要小心。因为,麦钐在往后拉收割麦子的时候,也忌讳用力过猛。要是钐刀在斩断了麦根后继续往后,可能就斩到腿上,那就完蛋了。

因此,给马林演示的大荷兰农民孙二就强调——没碰过这玩意的后生,必须练习几个月才能用。怎么练?当然是把锋利的钐刀卸掉后练习啊。只有无刀片状态下练熟了,才能上手。而且,一开始也要小心。不然,要是把腿割了,那就残废了。要是割到动脉,直接死定了……

马林看着孙二眼花缭乱的表演,感觉很有功夫的底子。难道,这就是所谓的庄稼把式?

实际上,马林猜的也不算错。使用麦钐熟练的农夫,下盘都很稳。而长期手持麦钐,手上力量也不小。而且,大荷兰地区,自古以来就是功夫之乡。就像孙二,就有几手庄稼把式。

当然,也就几手,毕竟不是专业的,比不过专业练武的。而且,普通农民,也没有足够的肉食供应练武所需的营养。但若论下盘之稳,这些擅长使用麦钐的农夫下盘重心非常稳,不容易翻车……

……

其实,麦钐还有另一种用法。就是两个人操纵麦钐,一人拉一边。右边的人拉木柄,左边的人拉绳子。当然,麦钐也要改一下,至少,木柄和绳子都要改长点,适合两人双手拉。而且,还可以适当地增大宽度,提高收割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