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战国开始计算,无数君王都曾经进行过革新。
有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,有重塑大秦骨架的商鞅;有北魏孝武帝的革新,也有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绝地改革,那是因为这块土地经常会面临绝望。
而每当在这个时候,无数仁人志士就会涌现出来,或是激烈,或是上善若水,他们希望用革新来挽回国运。
而在这个革新的过程之中,帝王的态度和抗压能力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。
朱瞻基回想着自己在此次南方清理投献中承受的压力,不禁放松的道:“当时朕已经做好了从北方统帅大军南下平叛的准备,朝中的臣子们都在劝朕放低些要求,只要给那些士绅们看到好处,此事就不难解决。”
方醒对这种态度只能报以呵呵。
“一旦屈服了第一次,那么北方是不是也要重新走回头路?到了那时,谁还把君王的威严放在眼里?”
什么叫做一言九鼎?
没有这个一言九鼎,帝王失去了威信,这个国家大抵就要开始孕育危机了。
独特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的百姓,禁锢的政策让百姓无所适从,所以他们需要皇帝。
而失去了权威的皇帝显然只能是各方势力的玩物。
“对,别人都可以屈服,帝王,朕却不能屈服,一旦屈服,后续朕就会处在风暴中心,大明就会风雨飘摇。”
不过是做了几年的皇帝,朱瞻基对人性的认知却恍如是经历了半生的老汉。
方醒见他疲色渐去,就担心他走另一个方向,说道:“所谓今生来世,实际上无人知晓,咱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活着,尽力的活着。”
在俞佳担忧的目光中,朱瞻基平静的说道:“若没有来世,那帝王和百姓有何区别?再尽力也是黄土一杯,有何用?”
这是个在不断成熟的皇帝,他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扰。
帝王的麻烦和困扰自然是要独自承受的,而承受的后果会导致帝王的性格发生变化。
而朱瞻基比那些帝王要好的地方就在于他可以找方醒来发牢骚,倾吐自己的不解,或是纠结。
“祖宗在上,子孙在下,作为中间的我们,能懈怠吗?”
朱瞻基的眼中恍惚了一下,然后起身道:“出去走走。”
两人出了暖阁,一直走到乾清宫的大殿下面。
宋老实在前方寻摸着什么,等回头见了朱瞻基和方醒,就夹着扫帚过来,欢喜的道:“陛下,没鸟了。”
方醒的脸颊微颤,朱瞻基却温和的道:“京城里的雪都化了,那些鸟尽可去找地方取暖,不会再有鸟儿冻僵了。”
宋老实失望的叹息一声,然后就跟在了他们的身后。
天空有些灰蒙蒙的,却不是什么雾霾,而是一些散乱的云。
“这一年多以来,朕夙夜难眠,唯恐哪日遍地烽烟。”
朱瞻基负手缓步前行,方醒落后一些,发现他的背部竟然有些驼了。
他才三十一啊!
方醒心中惊骇,觉得自己是不是低估了打击士绅给朱瞻基带来的压力。
“京中各部都在互相盯着,朕所能倚仗的也就是火器卫所,可若是有人骤然发难,朕也会措手不及。”
朱瞻基的背影看着有些萧瑟,帝王的孤独再也遮掩不住了。
“人这一生总得要迎接各种挑战,太孙时的,太子时,帝王时的,度过了难关,就是收获的季节。”
方醒只能干巴巴的安慰着。
朱瞻基止步,幽幽的道:“朕自然不会怕这些,既然做了帝王,就得有时刻被人挑战的准备。从开始到结束,正如同皇爷爷一般,从未中断。”
“只是皇爷爷却从未低过头,那朕自然也不会低头。”